節前又現“保姆荒” 家庭服務業發展瓶頸如何破解?
2011/1/19 21:07:18
新華網上海1月5日電(記者黃安琪 葉鋒)春節將至,不少城市又出現“保姆荒”。2010年9月,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發展家庭服務業的政策措施。在增加就業、擴大內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“保姆行業”能否進一步加快發展,“保姆荒”能否盡快緩解,值得期待。 節前又現“保姆荒” 家住上海閔行區梅隴街道的李亞珍一家,平日靠保姆小余做飯、打掃。春節將近,小余已向她請了年假。李亞珍隨即到家政中介詢問是否有人能夠“頂上”,“但了解下來,真是一人難求”。 春節臨近,不少保姆回家過年,一些城市家庭服務人員供需缺口逐漸擴大。據上海市家庭服務行業協會介紹,目前上海全市家庭服務從業人員約有50萬人,95%以上是外省市來滬女性務工人員。據調查,每逢春節,這些通常被稱為“保姆“的人,約有20萬人將返鄉過年,城市“保姆荒”由此出現。 有一些服務領域的“保姆荒”更是“一年荒到頭”,典型的是居家養老服務業。隨著一些城市老齡化程度的快速提高,老人居家照料服務需求顯著增長。上海好幫手社區服務發展中心主任張琴英最近很犯愁:“手頭有15張服侍老人的需求單子,但一張也派不出去,因為找不到人做。平時居家養老服務也都是單子多、保姆少,現在我們都不敢接單子了。” 她說,居家養老服務保姆的工資年年都在漲。比如,對有自理能力的老人,2008年的照料費約為每月1400元,2010年已增加到1800元;對失去或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,每月照料費已從2008年的1600元左右漲到2010年底的2200元,“但還是找不到人做”。 較高端的保姆人員也面臨明顯短缺。上海樂樂家政服務公司運營顧問吳登介紹,隨著城市國際化程度的提高,很多涉外家庭或收入較高的家庭需要“私人管家”提供服務,要求這類“私人管家”既會從事簡單的打掃、做飯,又能細心照料到家庭人員的生活細節,在語言能力上也有一定要求,但目前這類符合條件的高端家政人才極少。 保姆荒“荒”在何處? “保姆荒”成因何在?記者發現,保姆人數的短缺與待遇不盡理想、工作不穩定有關。以居家養老保姆為例,雖然工資保持一定增長,但隨著物價的較快上漲,其實際增長有限。另外,保姆的社保待遇也存在大量空白,在醫療保險、養老金及失業保險等方面均無法獲得穩定的保障。從安徽來上海做保姆的李霞說:“沒有社會保障,心里總覺得不踏實。希望能進一個公司,有穩定的收入和保障。” 保姆薪酬能否大幅提高?難度很大。由于不少城市都是“未富先老”,需要保姆照顧老人的家庭,并沒有經濟能力大幅提高保姆薪酬,因而很難提升家庭服務業的“收入吸引力”。 此外,大多數家庭服務企業都采取“中介制”,保姆和公司之間并不存在穩定的勞動關系,公司難以對保姆進行有效管理和勞動力的調配、儲備。能否使保姆從“中介制”轉為“員工制”,使家庭服務企業能擁有相對穩定的“保姆員工”隊伍? 上海市家庭服務行業協會會長陳錫珠介紹,一些家庭服務企業研究過“員工制”的可能性,發現在現有條件下很難實現。比如,一中介公司接到一份2000元的單子,將向雙方各收取20%的中介費,即800元,公司交完5.6%的營業稅,可得755.2元。如公司改為員工制,2000元需全部上稅,計112元;此外,企業每月還需為此員工繳納社保“三金”約700元。工資方面,不得低于每月最低工資1120元。如此一來,公司所得只剩下60多元,扣除店面租金和水電煤等開銷,幾乎難有盈利。 記者采訪還發現,缺少規范的市場秩序及覆蓋廣泛的信息平臺也是導致保姆“結構性短缺”的原因之一。比如,年底大量保姆中介手握需求訂單而找不到保姆,卻也有一些中介公司的保姆有富余而等著找活干。 破解“保姆荒”需加快發展家庭服務業 2010年9月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了發展家庭服務業的政策措施。會議指出,堅持市場運作與政府引導相結合,政策扶持與規范管理相結合,促進就業與維護權益相結合,大力推進家庭服務業市場化、產業化、社會化,逐步建立比較健全的惠及城鄉居民多種形式的家庭服務體系。此次會議還確定了加強統籌規劃、規范市場秩序、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、切實維護家庭服務從業人員合法權益、加大財稅等政策扶持力度等五方面措施。 陳錫珠等業內人士建議,應設立家庭服務業專項扶持資金,為高端管理人才、行業緊缺人才及為老服務的家政人員提供相應補貼。同時,在稅收上對員工制的家庭服務機構給予適當減免和返還。 對于家庭服務企業由“中介制”向“員工制”轉變的問題,陳錫珠認為,目前要完全實現員工制還存在困難,但可“分步走”,先將企業管理人員轉為員工制,并逐步為家庭服務從業人員提供社會保險,將其逐漸納入員工制范疇。 專家還建議,相關部門應分層培訓家政從業人員,不僅要進行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,還應根據學員的實際需求靈活設定教學模塊,如邀請老年護理專家授課,并設置相應的上崗證書,以此細化行業服務隊伍,提高服務質量。此外,也應鼓勵高等院校根據目前的市場需求設置相關專業,培養行業管理人才。 |